国际在线报道(记者葛怀宇、黄露、杨梦蝶):中国西北祁连山脉北麓全长1200公里的河西走廊中部有一片以“金张掖”冠名的戈壁绿洲。自汉代以来,作为河西四郡之一的张掖就是扼守通往西域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同时也是重要驿站。今天,古城张掖又凭着特色绿洲农业享誉世界,每年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农业种植户提供大量高品质的蔬菜、花卉和玉米种子,下游农产品的产值可达上万亿人民币,“这个基地光是甜辣椒,还有西红柿、花卉、豆类,每年的杂交种子就在5吨左右,我们的种子还有出口,种子可以种30万亩(2万公顷)地的商品蔬菜用种。主要由农科院的专家提供技术指导,我们主要负责组织农户从事生产,平时就是检查农户的工作是不是到位。”
今年40岁的马哲在张掖北郊一处面积达3公顷的蔬菜育种大棚负责日常管理。马哲介绍说,在张掖院士专家工作站、张掖市农科院相关专家提供的技术上的支持下,他所在的张掖海阔种业公司指导农户采用“洁净蔬菜种子生产技术”生产辣椒、番茄、茄子等高端种子,每年产值达上千万人民币。产品主要外销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可满足2万公顷商品蔬菜、花卉的用种需求,可为种植户带来上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是丝绸之路东段面积最大,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戈壁绿洲。由于四周荒漠戈壁环绕,气候干燥,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张掖的农产品品质好、产量高。再加上由于戈壁绿洲良好的天然隔离条件,当地极少有病虫害发生。正是由于张掖在发展育种、制种产业方面具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人甚至把那里比作专业生产农作物种子的理想的“天然车间”。张掖市农科院副院长王浩瀚说,“张掖是全国最大的玉米育种基地,产出的杂交玉米种子具有世界水平,发芽率高、纯度高、品相好;由于它的品质高,现在一部分已经走出国门了。”
“张掖玉米种子”作为中国种业唯一的国家级地理商标,以其色泽鲜艳、籽粒饱满、发芽率高、水分含量低、适应能力强等优点而行销国内和国际市场。为了充分的发挥张掖绿洲农业的优势,2011年张掖依托市农科院成立了“张掖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农业科学技术探讨研究,推广新型适用技术和新品种,帮助解决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难题,特别是在玉米制种领域帮助当地突破了多项技术难题和瓶颈。张掖市农科院党委副书记吴子孝介绍说,“张掖是制种的黄金地段,甚至在世界上非常优越的地方。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以来,对张掖农业很看重,提出了三大建议:一个是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第二个就是克服玉米连作重茬的问题;第三个就是大面积推广高效节水技术。”
张掖根据专业的人建议大幅度提高了制种玉米生产的集中度和品质衡量准则,建成了国家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面积达7万公顷,年产玉米种子4.5亿公斤,已占到中国玉米年用种量的约40%。不仅如此,张掖还聚集了近60家制种企业,这中间还包括了50多家中国制种骨干企业中的大多数,以及世界上的排名前五位的美国先锋、美国孟山都、瑞士先正达、法国利马格兰4家国际种业巨头,已建成数十条种子烘干生产线亿公斤。张掖市农业局副局长王勇介绍说,“为什么好多制种企业选择到张掖来制种,除了我们张掖的地理位置、气候等每个方面的优势之外,重要的优势就是张掖的农民技术比较熟练,每个农民在制种玉米生产的关键环节上都会做,一家制种公司3、4千亩(200到260公顷)的制种玉米也只派两名技术员进行指导,这是优势。”
目前,玉米制种慢慢的变成了张掖产业化程度最高、联系农户最广、农民收入比重最大、效益最显著的支柱产业。仅玉米制种一项就为张掖带来了22亿元人民币的年产值,主产区农民人均增收达4500多元。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方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详细】
【擘画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详细】